公司动态

特朗普一声令下,全球跨境电商市场再度掀起波澜。
特朗普在10月10日通过其社交媒体平台 “Truth Social” 宣布,将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0%的关税。这项新税率将叠加在现有关税之上,使美国对华商品平均关税从目前的约57%飙升至150%以上。

对于依赖中美贸易的跨境电商企业来说,这项政策无疑是一记重锤。而就在不久前,美国已从8月29日起取消了800美元以下跨境小包的免税政策,导致中国卖家成本激增25%-30%。
政策冲击:从小额免税到100%关税
特朗普在 “Truth Social” 上写道:“别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当被问及从11月1日起向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计划是否依然有效时,特朗普肯定地回应:“是的,当前有效,我们要看一看接下来会怎样。”
这项政策是对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反制。特朗普声称,此举是对中国在贸易议题上“极为强硬”立场的回应。

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火重燃,让跨境电商经营者倍感压力。
此前,8月29日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跨境小包免税政策,已让行业进入“寒冬模式”。
这一维持多年的税收豁免彻底关闭,意味着进入美国的低价商品将面临25%-30%的关税成本激增。
现实影响:关税背后的经济真相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9月份发布的月度追踪报告,揭示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实际财政影响。
报告显示,2025年1-7月美国海关实际征得的关税收入远低于媒体报道的水平。
2025年1月消费品进口890亿美元,实征32亿美元,有效税率仅3.6%。

同期自华进口430亿美元,实征45亿美元,有效税率10.5%,远低于名义税率。这主要是由于豁免、延期与例外条款被大幅稀释。

更值得关注的是,关税对联邦财政的贡献微乎其微。2025财年关税收入1220亿美元,仅占CBO预测的1.9万亿美元赤字的6.5%。

PIIE的报告进一步揭示了这背后更残酷的经济现实:高额关税并未实现其“重建美国”的财政承诺,反而演变成一场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共同买单的隐形税收。
行业震荡:跨境电商生存战
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已使跨境电商行业从初期的恐慌观望,进入深刻的生存挑战阶段,面临成本结构剧变、市场格局重构与消费者行为变迁三重压力。
以下是关税变动的影响在 供应链与库存、行业分化与调整、消费者行为变化、从业者心态转变 四个维度的表现图表:

突围策略:多元化与数字化生存
面对美国市场的剧烈波动,跨境电商企业正在多方向构建防御体系。
如打算继续深耕美国市场,卖家就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多市场多平台布局:分散风险的核心举措,将业务延伸至亚马逊、沃尔玛、eBay等成熟渠道或TikTok Shop、TEMU等新兴平台,拓展市场地域,平衡单一市场依赖。
多平台系统化对接:随着业务向多市场、多平台扩展,需由专业的海外仓WMS统一处理来自不同跨境电商平台的订单,协调多个海外仓库的库存调配,并将业务数据与财务系统对接。
重新审视供应链成本:在不影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选择更为安全、优惠的物流渠道,头程、存储、尾程等。如单均较高的就需要大件卖家重新考察评估其他具有专业资质的大件派送渠道,为运营降本增效。
SHEIN和Temu的卖家正在重新规划他们的商业版图,从美国东西海岸到东南亚、拉美等地,一场全球范围的供应链重构已经开始。
关税对CPI与PCE的传导平均滞后3-6个月,这意味着消费者尚未充分感受到未来税负上升的压力。
跨境电商行业正在与时间赛跑,需要重新思考业务布局和发展战略,通过多元化布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